宝宝睡觉“一惊一乍”是怎么回事 ?!

       “一惊一乍”就是医学上说的惊跳反射,又称拥抱反射、莫罗氏反射,是指宝宝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突然变化,颈部肌肉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

      (1) 惊跳反射是婴儿最具防御性的反射,3~4个月以下的婴儿,当家人突然走到孩子身旁或发出声响,会发现孩子出现两臂外展伸直,再慢慢向胸前合拢,呈拥抱状。

      (2)惊跳反射在婴儿出生后就会出现,多在4个月左右自然消失,最多不超过6个月,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射。需要注意的是,肌张力低下及严重智力障碍患儿难以引出惊跳反射,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长;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

     (3)惊跳反射是由于新生儿大脑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大脑控制能力比较弱,遇到任何刺激都会让神经紧张引起肢体抖动,还有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生长速度快,喂养和护理不当,深睡、浅睡期的转换等问题都会引起惊跳反射。

       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减少或者减轻惊跳反射对宝宝的影响?

(1)睡觉前我们可以将宝宝用包被包裹起来,包裹的松紧要适度,避免过松或过紧,模拟子宫环境,避免四肢的摆动,影响宝宝的睡眠。
(2)新生儿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后,对外界环境肯定有不适应,所以我们要尽量给宝宝制造一个适当安静的环境,避免宝宝睡眠过程中突然出现强光或者噪音的刺激,舒适的环境可以让宝宝睡得更安稳。但正常的家庭活动声音一定要存在,太过安静反而给宝宝一种过于静谧无人陪伴的错觉。

(3)适当的补钙。缺钙会导致宝宝神经敏感性过高,应该根据医嘱,适时适量地给予宝宝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4)适当拉伸宝宝的四肢和俯卧是减少神经刺激的好方法(提醒:俯卧位一定要保证宝宝呼吸顺畅),这样不仅有利于宝宝生长发育,还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5)新生儿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通过各个器官的感知,所以但凡一点小声音或突然的变化都会吓到宝宝,引起惊跳反射。家长及时安抚宝宝后,需要陪伴宝宝去看去听,到底是什么声音、什么颜色吓着他了。当宝宝依偎在家长怀中多次了解熟悉后,就会明白,当下的环境很安全,然后慢慢降低紧张的神经感觉。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宝宝始终没有出现惊跳反射,或是惊跳反射动作明显不正常,要注意区分惊跳反射抖动与婴儿抽搐。惊跳反射抖动多半为肢体抖动,且一般不会持续性抖动,属于暂时性的或者是一过性的;婴儿抽搐时所表现的症状,多半体现为全身性的症状或者是运动型的抽搐,是不自主地抽搐。再加上如果惊跳反射6个月时仍然没有明显减轻或消失如果宝宝出现以上情况家长朋友要重视起来,要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

首页    宝宝睡觉“一惊一乍”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