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条新生儿护理知识
35条新生儿护理知识
1、奶睡:
一次喂奶不要太长时间,睡着的话可揪揪耳朵、弹弹脚板心,别让宝宝含着乳头睡,容易养成奶睡习惯。保证一顿吃饱再睡,一般喂 20 分钟,左右各10分钟。
2、喂养姿势:
喂奶时注意宝宝正确衔乳姿势,要让宝宝咬住整个乳晕,不能只叼乳头。先衔乳再抱紧,不是先抱再喂。
3、拍嗝:
每次喂完奶都要用空心掌给宝宝自下往上的拍嗝,避免宝宝肚子里积攒过多气体。
4、拍嗝姿势:
一手扶着宝宝的头,用另一手扶着宝宝的腰背部,把宝宝轻轻的抱起来,把头轻轻地靠在大人的肩膀上,一般拍半个小时左右,促使宝宝打嗝,听到宝宝打嗝的声音然后把宝宝轻轻地放下,最好不要来回晃动。随着宝宝长大了,一般在三个月左右,慢慢就会好转的。
5、溢奶:
溢奶是指从宝宝口角溢出少许奶汁,就像流口水一样,此时宝宝没有什么不适感。这是因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且容量小,食道末端的括约肌发育还不成熟。喂完奶后可将宝宝的头部垫高10-30度来预防。
6、吐奶:
强烈地从胃里呕吐出奶水,有时呈喷射状,量较多。针对吐奶,喂奶时不要让宝宝吃得过多过急,喂完奶后及时拍嗝,拍嗝后可让宝宝侧躺避免呛奶, 同时不能立马让宝宝运动或给宝宝更换纸尿裤。
7、抱娃姿势:
新生儿头部和脊柱还没有很好的支撑能力,除了拍嗝可竖抱外,一般都要横抱。
8、母乳奶粉选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母乳亲喂;但如果奶水不充足、条件不允许只能选择瓶喂、奶粉或混合喂养,妈妈也不必有太多心理负担。
9、冲奶粉:
用45°左右水温冲泡,先水后粉,应将奶瓶顺时针轻轻摇晃,避免产生过多气泡。
10、吃奶量:
出生后第1-3天,每顿5-15ml;出生第4-7天,每顿25-50ml;出生第7-15天,每顿60-90ml;出生第15-30天,每顿60-120ml。每 2-3 小时喂一次。
11、便便观察:
每天记录大小便情况,包括性状和次数。足月儿出生24小时内会排胎便,墨绿色、糊状,2-3天排完。母乳喂养的便便较稀、呈金黄色、味酸、次数多,每天可排7-8次;奶粉喂养的便便较稠、呈淡黄色或绿色、味臭、次数少;如果非胎便的便便呈黑色、棕色、灰白色等其他颜色,甚至伴有血丝或者呈鲜红色等,要及时就医。
12、头型纠正:
睡出小圆头不需要使用定型枕,左卧、仰卧、右卧三面交替睡即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宝宝多趴趴,这样也利于预防肠胀气。
13、判断冷热:
宝宝代谢旺盛,不能捂着,建议跟爸爸穿差不多厚的衣服。可以用手摸宝宝的后颈,有汗则证明穿多了,过凉证明穿少了。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手脚冰凉就多穿衣服。
14、出生后体重下降:
由于胎便的排出、吃奶量还很微小,再加上体表水分的丢失,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内体重会出现暂时性的下降,体重下降的幅度不超过10%,且一周左右便恢复了,则无需干预。如果下降幅度超过10%,或久久没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需要就医找下原因。
15、脐部护理:
每天洗澡后用婴儿专用棉签转圈蘸干脐部,然后用75%的医用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脐带一般2周内会自然脱落。如果长时间不脱落,或者出现发炎、化脓、流水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16、体温:
每天用耳温枪测量1-2次,注意要在宝宝平静时测量,吃奶、运动、哭闹时体温会上升测量不准。测量时用手往外拉着小耳朵,让耳温枪的红外线到达鼓膜处,这样结果更准确。耳温正常范围为35.8-37.4℃,低烧时可首先采用物理降温。
17、痱子:
由湿热引起,例如室内温度过高、喂奶时一直捂着面部等,一般无需治疗,皮肤褶皱处保持干爽。
18 脱皮:
属于正常现场,刚出生的宝宝还未分泌足够油脂,来保护自身皮肤,多抹保湿霜,一两个月自动就好了。
19、新生儿头垢:
多为硬硬的大块黑色物质。如果症状较轻,则无需特殊处理,每天正常洗头即可;如果头垢较多,可在宝宝头皮上抹点植物油来软化,再用温水洗净。注意千万不要用手抠!
20、面部湿疹:
主要由过敏引起,母乳妈妈需要忌口,给宝宝做好保湿,宝宝每次吃完奶后用温水清洗口周及面部。
21、头皮湿疹结痴:
又名脂溢性皮炎,与新生儿头垢不同,多为小块的屑状物质,严重会流黄液,易造成宝宝烦躁不安。重点是保湿,可厚涂保湿霜。
22、口水疹:
好发于口周,通常出现在4个月以后,主要是由于宝宝出牙、口水较多,又没及时得到清理。如果症状较轻,无需治疗,及时清理口水、奶渍即可;日常可多涂保湿面霜。
23、新生儿痤疮:
出生4周内易出现的一种特殊痤疮,好发于新生儿面部,偶见于后背、前胸,具有自限性,保持皮肤清洁即可,一般数周后可自行消退。
24、关于开灯:
小宝宝的视觉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不要把宝宝放在大灯下面直射,更不要在洗澡时开浴霸(洗澡前可以先开一会儿预热,宝宝进浴室前关掉)。晚上睡觉不要开着小夜灯,开灯睡觉不利于宝宝昼夜节律的形成,容易造成黑白颠倒,也不利于褪黑素的正常分泌,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25、新生儿黄疸: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如果是生理性的,多吃奶多排便和勤晒太阳(注意阳光不能太烈,同时要遮住宝宝的眼睛和生殖器官,以免晒伤)即可,一般7-10天可自行消退,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可能会持续久一些。但如果黄疸数值较高或长时间不消退,宝宝吃奶和精神欠佳,则属于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注意:千万不要自行给宝宝喂茵栀黄!
26、腿纹不对称:
腿纹不对称需要警惕发生先天性髋关节以及半脱位可能及时就医。6个月以内可以去医院做B超,6个月以后就需要拍X光了,所以有问题要趁早去筛查。
27、红屁屁:
宝宝经常穿纸尿裤会出现红屁屁,应勤换纸尿裤,平常洗完屁股,完全晾干,再抹护臀霜、穿纸尿裤。
28、肚子咕咕叫:
宝宝的肚子时不时会发出咕咕叫的声音,这不是饿了,是肠鸣音。因为宝宝肠胃发育不完善、腹壁又薄,加上喂养不当等外因,就容易造成肠鸣音活跃。
29、肠胀气:
宝宝肠胃发育不完善,可能会出现肠胀气,可以在宝宝肚子上打转按摩肚子、排气操、飞机抱进行排气观察宝宝有没有放屁,都不管用的话就试试热敷肚子。
30、肠绞痛:
宝宝肠绞痛多数在半夜频繁哭闹,肚子不舒服,拉粑粑后会缓解。 宝妈们不要过度喂养,温毛巾敷肚子,多让宝宝趴一下。
31、指甲:
宝宝指甲要勤剪,给宝宝平剪指甲,剪完整体磨一下,以免指甲太锋利划到自己的脸。
32、擦/洗屁屁:
宝宝每次大便后,尽量不要直接使用湿巾(添加成分多),建议用棉柔巾蘸温水擦;擦洗屁屁要从前往后清洗,洗完擦干水分涂抹护臀膏。如果得了尿布疹,可晾晾屁股晒一晒,擦茶油、橄榄油可缓解。
33、换纸尿裤:
不要直接提起宝宝的双腿,这样容易伤到宝宝的脊柱。建议先让宝宝侧身,把柔好的纸尿裤放到它的屁屁下,再让宝宝躺正,贴好。月子里宝宝每天更换纸尿裤次数0-15次给宝宝换完纸尿裤之后,腰部要有2指宽松紧度,大腿内侧也要拉一下,避免侧漏。
34、出牙:
宝宝一般是六个月开始长牙。但每个宝宝长牙时间不同,有的出生时就有两个牙,称为诞生牙有的长得比较晚,只要在一岁之前长牙都在正常范围。
35、其他食物尝试:
在满6个月之前,不要轻易给宝宝投喂大人的食物。除了口味太重的因素外,严重的情况也可能引发过敏。